|
廣告
張果老食“和尚烏”成仙
張果老,傳說中的八仙之一,他并不是因造化而成仙,而是吃了“和尚烏”(今中藥何首烏,因塊根光頭,俗稱“和尚烏”)成仙。
張果老早年隱居在中條山,來往于汾晉之間,后武則天與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召見,封授高官厚祿。但張果老素來清心寡欲。對(duì)此,并不領(lǐng)情。他便漫游至今固鎮(zhèn)東南連城的玄帝廟,與僧人交游。
就在張果老借居和尚廟期間,廟中出了件怪事。晚上小和尚們玩耍時(shí),總有一個(gè)不知何處來的小和尚同他們一起玩,可到睡覺時(shí),這小和尚眨眼即逝,而附近又沒有別的廟宇,久而久之,引起了住持僧的注意。為了弄清小和尚的來龍去脈,住持讓一個(gè)和尚用針引紅絲線團(tuán),在玩耍時(shí),趁其不備,將針別在那個(gè)不明來歷的小和尚身上,然后順藤摸瓜。廟中和尚依計(jì)行事。第二天天亮后,廟中和尚順著紅絲線找到廟旁的一口水井旁,發(fā)現(xiàn)紅絲線系在一棵蓬蒿上,拔起蓬蒿,發(fā)現(xiàn)其根猶如光頭和尚,因而取名“和尚烏”。
“和尚烏”被帶回寺中,住持一見大喜,說:“此乃仙物,食可成仙。今晚煮食,我等皆可成仙?!闭蛇@話被張果老偷聽到。當(dāng)晚,幾個(gè)老僧圍在爐旁煮著“和尚烏”,正準(zhǔn)備吃時(shí),忽然院內(nèi)起火,眾僧齊去撲火,張果老趁機(jī)將和尚烏及一鍋湯倒進(jìn)木桶里,提了便跑。院中原有一柴草垛起火,隨即撲滅,眾僧回去一看,和尚鳥不翼而飛;又有小僧來報(bào),說張果老手提木桶匆匆而去,適才恍然大悟,中了張果老調(diào)虎離山計(jì),眾僧吶喊便追。
這時(shí)的張果老,一手牽著毛驢,一手提著木桶,向西北方惶惶而逃,來到一棵樹下,他囫圇吞下和尚烏,未品其味,又匆匆用湯飲驢,然后跳上驢背,揮鞭策驢,不巧驢蹄絆翻木桶,桶中未飲完的湯灑在地上。毛驢往西北走了一段,不聽招呼,折頭奔回原路,張果老嚇得冷汗直冒。眼看就要撞上追來的眾僧,只見毛驢四蹄騰空,飛越玄帝廟而入云霄,毛驢因飲仙湯也成了仙。張果老心有余悸,害怕眾僧追來,為圖看個(gè)方便便倒騎著毛驢。故此民間有張果老倒騎神驢的傳說。身置云霄的張果老,垂目鳥瞰,只見那灑在地的和尚烏湯,釀成了水災(zāi),淹了靈璧、五河、沉了泗州。張果老雙手合十,連連懺悔:“罪過,罪過!”
|
|